潮平兩岸闊 奮楫正當時——北京市海淀區數字經濟發展巡禮
六年,是一個刻度,標注著發展的高度;六年,是一個跨度,丈量著發展的廣度。
發展數字經濟是追趕時代潮流、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十三五”開局到邁進新發展階段的“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海淀區始終站在平臺經濟發展的潮頭,觀大勢、育新機、開新局,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譜寫出平臺經濟發展的精彩華章。
旗幟鮮明促發展
平均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擁有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硅谷,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30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
今年1至4月,海淀區新設企業11588戶,其中新設科技型企業6452戶,同比增長超過75%,占全區新設企業總數近六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生力軍的小微企業存量為21萬余戶,在全區實有市場主體中占比超八成,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20多年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年來移動互聯、5G通信的助推下,海淀區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2021年以來,海淀區全面落實國家、北京市規范平臺發展的有關政策,建立重點企業臺賬,開展動態數據監測,持續實施“一對一”跟蹤走訪服務,加大力度回應字節跳動、快手等平臺企業在研發投入、人才支持方面的訴求,加快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建設,有力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據統計,2021年海淀區平臺經濟貢獻的增加值已占全區GDP的三分之一。其中,164家平臺企業營業收入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2.7%;研發費用合計845億元,同比增長47.8%;實現總稅423.5億元,同比增長21.6%,地方級稅收191.4億元,同比增長10.9%。
在海淀,龍頭平臺企業扎堆聚集、規模大、效益好,對經濟發展有強勁拉動效應。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指出:“北京是數字經濟的藍海,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必須要有標桿企業。”據統計,僅2020年一年,海淀數字經濟核心領域內超百億的企業共計實現收入超萬億元,同比增長29.4%,拉動海淀區數字經濟增長12.3個百分點。
在新基建、新消費帶動下,電子信息頭部企業發展迅速,22家企業收入超百億元。其中,小米科技總收入達1790.66億元,高出上年同期376.57億元,增幅達26.6%。在重點企業帶領下,海淀電子信息領域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構筑技術新優勢,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能力得以持續鞏固。
2020年以來,海淀互聯網辦公、互聯網醫療、線上消費、在線直播、物聯網監測等數字經濟新形態爆發式發展。一批“互聯網+辦公”企業為全國各行業復工復產提供了便利;線上消費方面,2020年上半年,全區運營電子商務平臺的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3123億元,同比增長28.6%。
此外,海淀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領域,超前謀劃新基建、率先供給新場景,實現智能技術產業化。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海淀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近800家,占全國近兩成;6家企業入選“2019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100強”榜單。
數字經濟在“兩村”(中關村、后廠村)聚集的同時,溢出效應明顯,帶動海淀整體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視線向北,聚焦通信、軟件和信息技術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正在打造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和智能制造優勢產業的永豐片區和翠湖片區。
數字賦能提質效
平臺經濟是海淀區的名片,數字經濟是海淀區發展的新引擎,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而制造業則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數字制造業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表現,主要涉及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制造、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從制造到智造,海淀區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動力十足。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和數字貿易發展等方面任務,海淀區著力開展數字產業協同提升工程、農業工業數字化轉型工程等九大重點工程。
2021年1月至11月,海淀區信息業實現收入12301.8億元,同比增長24.6%;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數量近800家,占全國兩成。全區已建成5G基站3160個,18項數字新基建項目穩步推進,發布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2.0”,是目前中國首個、全球最大的萬億級模型。字節跳動、小米、美團等一批企業相繼進入“千億級俱樂部”,第四范式、地平線等企業在人工智能、數字貨幣等領域全國領先。
海淀區立足中關村軟件園全力推進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建設,激活數據要素、優化數字生態。園區內落戶騰訊、網易、微軟、英特爾等一批全球知名IT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總部經濟達80%以上。全區超5000家商戶具備數字人民幣受理功能,率先實現政務服務全場景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中關村自動駕駛創新示范區等科技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海淀城市大腦建設成效全市領先。
產業軟實力方面,海淀區已連續三年在全市各區營商環境綜合評價中排名第一。目前全區人才總量已超過190萬人,占比全市1/4,居全市首位。“兩區”建設啟動以來,自貿區內新增工商注冊企業共1206家,企業總數超過3萬家,成為人才新高地和吸引外資“強磁場”。
近年來,海淀區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優勢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企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嘉楠科技以“區塊鏈+AI”為多元化經營策略,發布全球首款基于RISC-V芯片的區塊鏈計算設備,與嘉益仕聯手展開智能工廠建設,深化協同制造管控模式;用友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20多個行業、數十萬家工業企業服務創新實踐,以開放的生態體系,幫助工業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文思海輝物聯網產品已形成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智慧物流、車聯網等多領域多行業的系列解決方案與成功案例,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與應用的互聯,助力企業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
優化服務創環境
梧桐引鳳,產業集聚。海淀區接續出臺“海淀創新發展十六條”《海淀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等形成強大政策合力,推出貫穿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等多維度的優化政策措施;在企業遭遇融資困難時刻,推出百億規模紓困基金,支持企業增信融資揚帆再起航……
近年來,海淀區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行政審批流程、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地、打造包容開放的市場環境、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積極成效,多項舉措均開創全國、全市先河。
政務服務層面,海淀區以“兩區”建設為契機,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建設智慧政務應用場景生態,支持政務服務數據的可信、融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島,讓政務數據“盤得清”“管得住”“用得好”。
通過聚焦“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打造智能化、人性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全程網辦率高達90%。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應用工作位居全市前列,有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深化區塊鏈場景應用,實現605個區塊鏈場景落地,發布國內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依托“證照聯辦”“一址多照”“備查制”等推進“極簡化”審批。
經濟發展的不竭動能始終源于科技創新。僅過去一年來,就有“海英計劃(升級版)”、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建設離岸創新中心等66項任務深入實施;共7個批次67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擬未科技、紅棉小冰、阿波羅智能技術、聯影醫療等一批數字化企業陸續落地。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等一批重磅政策生效實施,共為10余家企業減免金額近5億元。
海淀區持續構建更加公正的法治環境。2020年7月,海淀法院成立北京法院系統首家“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為“六穩”“六保”提供司法保障,營造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此外,推進商事審判專業化改革,構建落實“三位一體”為引擎,“前端增速”“后端清積”雙驅動的商事審判工作機制,商事案件結收比保持在100%以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如今耳熟能詳的平臺,大多從中小微企業成長而來,如何更好保護未來的“獨角獸”們?海淀區設立全國首個企業續貸中心“北京市企業續貸受理中心”,探索設立規模5億元的續貸基金,為中小微企業續貸提供短期周轉的政策性資金支持。搭建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通過區塊鏈底層技術實現政府和國企采購合同應收賬款確權,為中小企業快速提供全方位供應鏈金融服務。
此外,海淀區積極開展自主制度創新,推出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新模式”“園區平臺產業協同孵化新模式”“知識產權糾紛源頭回溯訴源治理機制”等創新舉措,具有較強示范意義,帶動區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向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邁進。
系統治理強根基
樓有多高,地基就有多深。如何讓平臺經濟在規范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海淀區強化系統治理,積極推動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社會共治模式,政企協同共建,有效引導企業提升合規水平,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治理,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需要在監管方式上不斷創新、敢于探索。“直播帶貨”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一個新興行業,針對該領域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海淀區探索開展網絡新業態新領域“沙盒監管”試點,采取“試驗”模式,督促網絡新業態新模式中各方經營主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更安全的方式鼓勵創新,并達到不斷優化監管模式的效果,實現創新監管模式與有效管控風險雙贏。
沒有強大的數字化監管能力,難以對互聯網上的交易活動進行有效監管。為此,海淀區建立完善網絡經營主體庫,及時反映網絡市場運營狀況,為科學施策提供支撐;應用大數據技術強化風險預判,開展線上實時監測、分析、預警,有效構造了事前有預判、事中有處置、事后有救濟的監管閉環。
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5.0版”改革政策聚焦創新與活力,進一步打造一體化的綜合監管體系。為提升治理的精準性,海淀區按照北京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的工作方案部署,堅持“監管主體一體化”原則,積極參與場景化措施試點,切實增強競爭監管能力,有效維護公平競爭網絡市場秩序。
與此同時,海淀區積極發揮信用監管的基礎作用,建設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持續推進網絡經營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大力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將信用承諾履行情況納入網絡經營主體信用記錄,并建立了信用修復、異議申訴等一整套完備的制度體系,有效提升了信用監管方式應用于網絡經濟領域的治理效果。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仨陙砗5韰^平臺經濟發展歷程,創新動能不斷涌現,平臺活力不斷迸發。作為北京市首個獲批創建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的區域,海淀區將以“促進網絡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圍繞“創環境、促發展、強監管、優服務”工作目標,推動形成更加規范、更具活力、更重創新的網絡市場發展新格局,助推新經濟新業態規范發展、持續壯大,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附圖:

中關村1號街拍圖

翠湖科創平臺

中關村科學城新動力新形態戰略圖景

中關村創業大街

患有視覺障礙的曲先生試用璧羽助視器???????
六年,是一個刻度,標注著發展的高度;六年,是一個跨度,丈量著發展的廣度。
發展數字經濟是追趕時代潮流、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十三五”開局到邁進新發展階段的“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海淀區始終站在平臺經濟發展的潮頭,觀大勢、育新機、開新局,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譜寫出平臺經濟發展的精彩華章。
旗幟鮮明促發展
平均每天誕生50家科技企業,擁有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硅谷,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30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
今年1至4月,海淀區新設企業11588戶,其中新設科技型企業6452戶,同比增長超過75%,占全區新設企業總數近六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生力軍的小微企業存量為21萬余戶,在全區實有市場主體中占比超八成,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20多年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年來移動互聯、5G通信的助推下,海淀區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2021年以來,海淀區全面落實國家、北京市規范平臺發展的有關政策,建立重點企業臺賬,開展動態數據監測,持續實施“一對一”跟蹤走訪服務,加大力度回應字節跳動、快手等平臺企業在研發投入、人才支持方面的訴求,加快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建設,有力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據統計,2021年海淀區平臺經濟貢獻的增加值已占全區GDP的三分之一。其中,164家平臺企業營業收入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2.7%;研發費用合計845億元,同比增長47.8%;實現總稅423.5億元,同比增長21.6%,地方級稅收191.4億元,同比增長10.9%。
在海淀,龍頭平臺企業扎堆聚集、規模大、效益好,對經濟發展有強勁拉動效應。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指出:“北京是數字經濟的藍海,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必須要有標桿企業。”據統計,僅2020年一年,海淀數字經濟核心領域內超百億的企業共計實現收入超萬億元,同比增長29.4%,拉動海淀區數字經濟增長12.3個百分點。
在新基建、新消費帶動下,電子信息頭部企業發展迅速,22家企業收入超百億元。其中,小米科技總收入達1790.66億元,高出上年同期376.57億元,增幅達26.6%。在重點企業帶領下,海淀電子信息領域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構筑技術新優勢,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能力得以持續鞏固。
2020年以來,海淀互聯網辦公、互聯網醫療、線上消費、在線直播、物聯網監測等數字經濟新形態爆發式發展。一批“互聯網+辦公”企業為全國各行業復工復產提供了便利;線上消費方面,2020年上半年,全區運營電子商務平臺的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3123億元,同比增長28.6%。
此外,海淀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領域,超前謀劃新基建、率先供給新場景,實現智能技術產業化。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海淀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近800家,占全國近兩成;6家企業入選“2019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100強”榜單。
數字經濟在“兩村”(中關村、后廠村)聚集的同時,溢出效應明顯,帶動海淀整體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視線向北,聚焦通信、軟件和信息技術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正在打造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醫藥健康、高端裝備和智能制造優勢產業的永豐片區和翠湖片區。
數字賦能提質效
平臺經濟是海淀區的名片,數字經濟是海淀區發展的新引擎,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而制造業則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數字制造業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表現,主要涉及工業互聯網、智能設備制造、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從制造到智造,海淀區經濟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動力十足。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和數字貿易發展等方面任務,海淀區著力開展數字產業協同提升工程、農業工業數字化轉型工程等九大重點工程。
2021年1月至11月,海淀區信息業實現收入12301.8億元,同比增長24.6%;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數量近800家,占全國兩成。全區已建成5G基站3160個,18項數字新基建項目穩步推進,發布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2.0”,是目前中國首個、全球最大的萬億級模型。字節跳動、小米、美團等一批企業相繼進入“千億級俱樂部”,第四范式、地平線等企業在人工智能、數字貨幣等領域全國領先。
海淀區立足中關村軟件園全力推進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建設,激活數據要素、優化數字生態。園區內落戶騰訊、網易、微軟、英特爾等一批全球知名IT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總部經濟達80%以上。全區超5000家商戶具備數字人民幣受理功能,率先實現政務服務全場景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中關村自動駕駛創新示范區等科技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海淀城市大腦建設成效全市領先。
產業軟實力方面,海淀區已連續三年在全市各區營商環境綜合評價中排名第一。目前全區人才總量已超過190萬人,占比全市1/4,居全市首位。“兩區”建設啟動以來,自貿區內新增工商注冊企業共1206家,企業總數超過3萬家,成為人才新高地和吸引外資“強磁場”。
近年來,海淀區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優勢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企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嘉楠科技以“區塊鏈+AI”為多元化經營策略,發布全球首款基于RISC-V芯片的區塊鏈計算設備,與嘉益仕聯手展開智能工廠建設,深化協同制造管控模式;用友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20多個行業、數十萬家工業企業服務創新實踐,以開放的生態體系,幫助工業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文思海輝物聯網產品已形成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智慧物流、車聯網等多領域多行業的系列解決方案與成功案例,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與應用的互聯,助力企業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
優化服務創環境
梧桐引鳳,產業集聚。海淀區接續出臺“海淀創新發展十六條”《海淀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等形成強大政策合力,推出貫穿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等多維度的優化政策措施;在企業遭遇融資困難時刻,推出百億規模紓困基金,支持企業增信融資揚帆再起航……
近年來,海淀區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行政審批流程、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打造創新創業集聚地、打造包容開放的市場環境、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積極成效,多項舉措均開創全國、全市先河。
政務服務層面,海淀區以“兩區”建設為契機,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建設智慧政務應用場景生態,支持政務服務數據的可信、融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島,讓政務數據“盤得清”“管得住”“用得好”。
通過聚焦“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打造智能化、人性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全程網辦率高達90%。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應用工作位居全市前列,有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深化區塊鏈場景應用,實現605個區塊鏈場景落地,發布國內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依托“證照聯辦”“一址多照”“備查制”等推進“極簡化”審批。
經濟發展的不竭動能始終源于科技創新。僅過去一年來,就有“海英計劃(升級版)”、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建設離岸創新中心等66項任務深入實施;共7個批次67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擬未科技、紅棉小冰、阿波羅智能技術、聯影醫療等一批數字化企業陸續落地。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等一批重磅政策生效實施,共為10余家企業減免金額近5億元。
海淀區持續構建更加公正的法治環境。2020年7月,海淀法院成立北京法院系統首家“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為“六穩”“六保”提供司法保障,營造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此外,推進商事審判專業化改革,構建落實“三位一體”為引擎,“前端增速”“后端清積”雙驅動的商事審判工作機制,商事案件結收比保持在100%以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如今耳熟能詳的平臺,大多從中小微企業成長而來,如何更好保護未來的“獨角獸”們?海淀區設立全國首個企業續貸中心“北京市企業續貸受理中心”,探索設立規模5億元的續貸基金,為中小微企業續貸提供短期周轉的政策性資金支持。搭建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通過區塊鏈底層技術實現政府和國企采購合同應收賬款確權,為中小企業快速提供全方位供應鏈金融服務。
此外,海淀區積極開展自主制度創新,推出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新模式”“園區平臺產業協同孵化新模式”“知識產權糾紛源頭回溯訴源治理機制”等創新舉措,具有較強示范意義,帶動區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向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邁進。
系統治理強根基
樓有多高,地基就有多深。如何讓平臺經濟在規范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海淀區強化系統治理,積極推動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社會共治模式,政企協同共建,有效引導企業提升合規水平,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治理,需要樹立互聯網思維,需要在監管方式上不斷創新、敢于探索。“直播帶貨”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一個新興行業,針對該領域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海淀區探索開展網絡新業態新領域“沙盒監管”試點,采取“試驗”模式,督促網絡新業態新模式中各方經營主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更安全的方式鼓勵創新,并達到不斷優化監管模式的效果,實現創新監管模式與有效管控風險雙贏。
沒有強大的數字化監管能力,難以對互聯網上的交易活動進行有效監管。為此,海淀區建立完善網絡經營主體庫,及時反映網絡市場運營狀況,為科學施策提供支撐;應用大數據技術強化風險預判,開展線上實時監測、分析、預警,有效構造了事前有預判、事中有處置、事后有救濟的監管閉環。
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5.0版”改革政策聚焦創新與活力,進一步打造一體化的綜合監管體系。為提升治理的精準性,海淀區按照北京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的工作方案部署,堅持“監管主體一體化”原則,積極參與場景化措施試點,切實增強競爭監管能力,有效維護公平競爭網絡市場秩序。
與此同時,海淀區積極發揮信用監管的基礎作用,建設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持續推進網絡經營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大力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將信用承諾履行情況納入網絡經營主體信用記錄,并建立了信用修復、異議申訴等一整套完備的制度體系,有效提升了信用監管方式應用于網絡經濟領域的治理效果。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仨陙砗5韰^平臺經濟發展歷程,創新動能不斷涌現,平臺活力不斷迸發。作為北京市首個獲批創建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的區域,海淀區將以“促進網絡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圍繞“創環境、促發展、強監管、優服務”工作目標,推動形成更加規范、更具活力、更重創新的網絡市場發展新格局,助推新經濟新業態規范發展、持續壯大,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附圖:
中關村1號街拍圖
翠湖科創平臺
中關村科學城新動力新形態戰略圖景
中關村創業大街
患有視覺障礙的曲先生試用璧羽助視器???????
- 云南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市場主體容錯機制(2022-06-08)
- 安徽部署開展“三三四創新提升行動”(2022-06-08)
- 湖北深入宣傳貫徹反有組織犯罪法推動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走深走實(2022-06-08)
- 南寧堅決遏制醫療美容行業市場亂象(2022-06-08)
- 黑龍江哈爾濱嚴查4類傳銷行為(2022-06-08)